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

【新聞轉貼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教育、文化同樣重要


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教育、文化同樣重要


台灣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,文化部承擔不少責任,外界也賦予極高的期待,但文化創意產業最核心的人才創意與全民美學培養,卻需要深耕教育才可能達到。這方面,教育部顯然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。
政府將「文化創意產業」納入六大旗艦計劃重點發展,不過,各界大多把焦點放在產業面,討論如何讓文化再加值,創造更多經濟效益,對於如何提升全民藝術欣賞能力、強化師資培育卻談得太少。
◎老師準備好了嗎?
像在教學第一線,仍有許多老師不懂得如何啟發學生對於美感的欣賞。設計大師蕭青陽以自己小孩在學校的遭遇為例,表達他對台灣推動美學教育的憂心。他說:『(原音)我女兒明顯愛畫畫,所以她花很多時間。有一次她就用鉛筆畫一幅畫,每次每堂課都要有一幅畫,那次她就全部用黑白的,有奇異筆、有鉛筆,那時候她畫完準備塗顏色,我就跟她說,「這樣很酷耶,你不如把線條佈滿,就像人的刺青一樣,就單色」,我覺得她畫得非常好。她帶去學校,後來回來她說老師說不行,一定要畫上有顏色,老師覺得這樣不好。本來做設計和讀國語、數學不一樣,它沒有一定要朝同質性、同一個審美美感去教育,應該是激發每一個學子有可能的美學想像。』
台北藝術大學副校長張中媛也指出,現行的九年一貫課綱雖然明訂一定比例的藝術課程時數,但關鍵還是在於老師能否帶領學生把藝術欣賞變成生活中的習慣。
她認為,現行的師資培育規範過於僵化,應該大刀闊斧改革,讓藝術教育與師資培育銜接得更密切,讓每個科目的老師都能接觸藝術相關課程的薰陶,並將它融入課程教學中,才能發揮影響力。張中媛說:『(原音)像英國,它的戲劇是跟它的文學很結合的嘛,它可能有莎士比亞的傳統。我的意思就是說,它可能不會有藝術表演藝術的課,可是它可能就把它放在文學裡面去發生,這種東西就是…如果你是要當一個國文老師,你有多一點戲劇方面的認識,我覺得其實對他的教學,包括方式,他會產生一些改變,這個東西就是要不要去想。』
◎教育部要再加油
身兼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與台北藝術大學校長的朱宗慶,在最近推出的「文化,每天都是進行式」的新書中,也特別談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。
朱宗慶直言,教育部2013年將成立「師資培育與藝術教育司」,看似重視藝術教育,但編列的新台幣6億經費中,藝術教育的部分只分配到1千多萬,比例嚴重失衡,根本是玩假的。
朱宗慶說,他多次提醒教育部應該結合現有的文化資源,配合教育政策,讓學生走出課堂,從生活中感受文化,但教育部做的太少,在資源整合上也還需要再加把勁。他說:『(原音)我用雪梨交響樂團、用新加坡跟用委內瑞拉國家交響樂團(為例),他們怎麼樣配合教育,從課堂走出來。現在課程15%看起來好像不多不少,但是生活上...因為人文藝術它不是只有上課用,他的生活要融進去的,所以它從交響樂團、從合唱團融進去一樣,帶進去看表演,這都是融入藝術生活裡面,教育部是不太做這個事情,他不太認為是他該做的事情。藝術教育在教育部有高教司、技職司,但問題是既然藝術師培司,他就要做整合工作啊,錢在別的地方可以,要做整合啊,這都是不足的地方。』
台灣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,文化是最核心的養分,教育部與文化部應該密切合作,特別是教育部擁有的資源更多,所承擔的責任其實和文化部一樣任重道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